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克羅埃西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克羅埃西亞.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October 06, 2005

遇見馬可波羅


衝著馬可波羅之名,我衝上了標榜是它故鄉的島嶼Korcula---果然一切都是傳說最美。走進「馬可波羅之家」文物館晃晃,裡頭文物乏善可陳,而老城的景致也沒有特別特殊。如果抱著高度的期待,從Dubrovnik開兩個小時的車殺過來,會很失望的。但是,馬可波羅的威名讓我釋懷的接受失望的心,仍然好好的收藏紀念館的票券(啊!我來過馬可波羅的家鄉),儘管一切那麼虛幻。
不過,旅行不就是件虛幻的事。

Friday, September 30, 2005

小人與古城Dubrovnik


答應表演布袋戲的朋友黃武山要帶偶去旅行,他給我兩個偶,這個是穿著客家藍衫的旦角。上回帶她出門是去黃石國家公園的時候,後來幾次出差都忘了把她帶出場。這回去克羅埃西亞,在離開家門時匆匆把她塞近包包,填補1.9超大空間汽車的空位。
總是趁別人不注意時,把她匆匆掏出來,按下快門。但她總是吸引外國人的目光,然後我總是不好意思的把她收到包包裡,趕快離開現場。

薩拉耶佛,我來了


在克羅埃西亞的旅程裡,車子曾碾過波士尼亞國土十幾公里,不曉得這樣算不算到過波士尼亞?公路指標上方標著Sarajevo,讓人很想循著箭頭直奔過去。

幾年前在蒙古旅行時,旅伴之一的瑞士媽媽問我:「下ㄧ個想去旅行的國度是哪裡?」我說:「巴爾幹半島!」她非常驚訝的看著我。

我對巴爾幹半島的想像完全來自導演庫斯托力卡的電影,「流浪者之歌」、「地下社會」、「黑貓白貓」、「巴爾幹龐克」.......,對於電影最後分裂於歐洲大陸的國土畫面一直震撼不已。

我終於來到巴爾幹半島,雖然可能是最不巴爾幹的克羅埃西亞。而這段波士尼亞的公路,開啟我對日後旅行藍圖的神往。

有趣的是,在經過這段公路的前一晚,我才和友人在Split的一家名為Sarajevo用餐,品嚐到一路上最美味的小牛肉。不曉得在Sarajevo是不是也有好吃的Veal呢?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05

一路蜿蜒的藍



在Croatia的旅行方式是開車,租了一台視線到處是死角的Ford Mondeo在E65海岸公路急馳,公路是窄窄的兩線道,每個人都開得很猛,有一天在Peljesac半島狂飆到時速120,仍有人很狠的超車。路很彎,海岸線很美,每轉ㄧ個彎都忍不住想停下車看看下方的水色,但兩線道讓人不能恣意停車,只能忍到路邊稍微寬的停車處再下車看風景。

亞德里亞海的貓


在克羅埃西亞海岸線的小鎮行旅,遇見許多貓,它們大多體型長,慵懶的在小鎮裡、沙灘旁穿梭。這一隻是在Dovronik的露天海產店遇見的,懶洋洋的賴在戶外的座椅上。

透明的綠---十六湖國家公園



克羅埃西亞的水色有兩種,藍與綠。海水的藍與湖水的綠,綠的澄澈有如果凍。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是我在克羅埃西亞第一個看到的風景。飛機一抵達克羅埃西亞的首都Zagreb,搞定租車後,在半夜十一點開上高速公路,直奔在一百八十公里外的十六湖國家公園。抵達公園外的旅館時,已經是凌晨一點。第二天醒來,進入國家公園,迎面來的是滿眼的綠,綠的忘了飛行的疲累。從上湖區走到下湖區,花了五個多小時,這張圖是在下湖拍的。

被海洋擁抱的古城



當初會想到克羅埃西亞旅行,是因為Dobrovnik。這個位在克羅埃西亞海岸線最南端的古城,是讓旅行者神往的傳奇小鎮,許多旅人跳過首都Zagreb,直接飛到Dobrovnik。內戰期間,這個城幾乎被炸彈摧毀。經過近十年重建,讓旅行者再次見到古城的風華。尤其遊走在城牆上,更是一件迷人的事。

擁擠的寂寞星球

 在湛藍的亞德里亞海岸,我見識到眾聲喧嘩的寂寞。每個旅人捧著一本Lonely Planet(寂寞星球),走訪ㄧ個又ㄧ個海濱小鎮,由於大家的情報相同,以致於Lonely Planet上所列的旅店全滿。可以想見,若在七八月的旅遊旺季,書上的餐廳、旅店情報,完全派不上用場!被奉為旅遊指南聖經的Lonely Planet可一點也不lonely,尤其在新興的旅遊地點,作為唯一的旅遊資訊來源是所有旅行者的求生指南!當我坐在克羅埃西亞Dubrovnik的戶外海產店時,看著每個桌上人人一本lonely planet版的Croatia時,不禁緊張起來:天哪,眼前的每一桌人馬,都是我今夜搶旅館的對手。於是匆匆嗑完Mussel,立刻按圖索驥直奔做好記號的旅店,希冀這本聖經可以保佑我取得ㄧ個床位……。當然,機會渺茫。當每ㄧ個人都信仰同ㄧ個上帝時,很難卡進被寵愛的空間。

 帶著Lonely Planet的Croatia旅行,好似捧著一本課本,走到哪每個觀光客都捧著它,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西文版、義大利文版、希伯來文版穿梭在古城的巷弄間,和不同國籍的觀光客在窄巷相會,彼此都會對著手上相同的指南相識微笑,彷彿是見到同學。連聊天都可以藉著這本書聊,對話如下:
她:第184頁寫的第三家餐廳很好吃喔,你可以去試試。
我:真的嗎?第185頁的第七家餐廳我去吃過也不錯。
她:你知道封面這張圖到哪拍嗎?
我:你把車子往上開到上面一家別墅,往下拍就可以拍到封面角度的圖片了……

 在新興的旅遊國度,Lonely Planet如同旅人看見ㄧ個國度的鏡頭,由於大家所凝視的鏡頭相同,行旅到最後不由得覺得恐怖:克羅埃西亞人認同Lonely Planet所描述的他們嗎?認同指南上所說的餐廳嗎?認同指南上用最精簡的文字所寫下的歷史、人文、過去爭戰的紛紛擾擾嗎?若旅遊指南變成一家之言,真的會讓人毛骨悚然起來。行旅到最後,我把Lonely Planet藏在大皮箱裡,不再拿出來。總覺得老依賴著它認識世界,似乎太獨斷也太過輕易而簡單了。

 選擇旅遊指南,有如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菜色,有人習慣Let’s Go、有人只看Rough Guide、有人習慣兩隻腳丫、有人依賴Lonely Planet。我有一段時間非常信仰Lonely Planet,信仰到看不懂其他旅遊指南,受不了其他家的編排方式,彷彿只有帶著Lonely Planet出國才會安心。這當然是一種偏執,也是不好的習慣。每一本指南各有所長,像DK詳細的圖解、Let’s Go旅店餐廳資料豐富、米其林讓人信賴的餐廳評鑑……,不同的脾味應用不同的指南,只是Lonely Planet最大重口味、出書速度快,不知不覺成為書架上最多的旅遊指南。

 常想,旅行其實是一件很虛擬的事情。依賴一本指南去認識指南所建構的國家、根據當地觀光局所包裝出的人文風景而認定該國的風貌、跟著旅行社的行程而自大的認為這個國家就是長這個模樣---巴黎浪漫、西班牙熱情、奧地利優雅……。當旅行變成商品,一切都要被歸類、被簡化、被清楚的定義,而旅人則是刺激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

 在油價高漲的時代開車旅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克羅埃西亞油價一公升約台幣42元),沿著亞德里亞海岸的彎曲公路急馳,Lonely Planet和米其林地圖拋在腦後,想尾隨這條E65號公路,只看海不看山,只往前開不往後看,一直開、一直開,開往地圖與指南尚未標明的空間,那裡,會不會真的是ㄧ個Lonely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