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相信網路交友,對於網戀更是覺得不可思議。但,人與人的緣分真的很奇妙,這幾年透過網路,真的認識一些有趣的朋友,甚至碰上心儀已久的人物。星期六晚上,我就與網友見面了,在蒙古乾坤鍋吃著羊肉,聊著那遼闊的天地,那種舒暢的爽快感,讓我揮別了印尼行旅地震加空難的驚嚇,眼前是藍天白雲以及鋪排到天際的酸奶塊。我的網友是黃惠玲與杜蘊慈,她們是「地圖上的藍眼睛」作者,最近出了新書「迭里溫‧孤山」,我沒想到我們竟然可以在一個蒙古包屋頂下相遇,在這個時候、以網友見面的方式。
四年多前,正當我打算去蒙古國旅行時,「地圖上的藍眼睛」出版了,我有如吃下一粒定心丸,覺得自己的旅程並不孤單、無助,因為這兩個女生已經幫我探好路,而且也幫我做了許多功課,動人的文采加上豐富的典故、資訊,讓我在準備蒙古行時,感到格外紮實與安心。前年,我去烏茲別克,又把「地圖上的藍眼睛」拿下來讀,在布哈拉的茶亭吃著大餅、喝著茶、輕鬆歇息時,隱約感受到這兩名女子曾經在此體驗到的輕鬆與暢快。一路上我捧著「前進韃靼」,一邊想著這兩個女子在1998年如何完成一趟五個月的絲路之旅。
從2002年的一個單純蒙古旅行者,到今天自己變成一個旅遊記者,去得地方瞬間暴增,可是我對每個地方的感情越來越薄弱,有限的時間、倉促的行程往往讓自己變成一尊冷血的怪物,到一個地方就想著離開的時間,包包裡放著的可能是尚未完成的稿子,夜晚開著電腦存圖檔與寫筆記的時間,佔據了我和當地人對話相處機會。採訪講究效率,然而效率往往把自己變成一台移動的發稿機,在義大利、在利比亞、在印尼,我的作息可能都沒有什麼不同,我的生活方式似乎不會跟著所在區域的不同而轉變。更要命的是,萬一參加超台媒體團,就宛如把自己活成一個孤島,天天都看得到海,但餐餐都是七菜一湯中式料理,嘗不到在地海味;超台媒體團所處的情境是全然的中文與閩南語,有一回我竟有幻覺:普吉島是不是說中文也通……
我究竟是越走看得越真實,還是越走越活得更虛幻。我的一趟一趟出境入境可能都是一次又一次旅遊商品所包裝出的幻覺。
今年的超長年假,我腦袋空空的在家裡躺了一個星期,就在快收假的時候,收到惠玲的來信,她說她整個新年都在看我的部落格,提到其中我寫得幾篇和蒙古有關的文章,頓時間,旅人間共同的心跳就被串起。她知道我喜歡吃麵包(我都不記得自己有寫過愛吃麵包這件事),就提到她都在南投自己做麵包,而且還把麵包食譜詳細的寫在個人新聞台上。我點進她的網頁,不禁笑開了,她在家烘焙著一個又一個旅途中曾經吃過的麵包,蒙古的、烏茲別克的、法國的……,有如透過做麵包溫習一個地方的氣味。
我們很快的就約了時間見面,當然包括文采動人的杜蘊慈。就在星期六她們北上的時候,吃了一頓痛快的蒙古火鍋。
在約好見面與相遇的這一個禮拜,我到印尼出差,帶著她們的新書「迭里溫‧孤山」,在擁擠不會前進的雅加達車陣裡讀著、在峇里島的villa裡讀著、在冗長的候機時間讀著,我的蒙古豪情回來了,跟著杜蘊慈的筆觸我到了當時我沒走訪的東邊肯特山下、額嫩河旁的成吉思汗故鄉。她們兩個女生都不是蒙古族的血統,但是她們的蒙古之旅有如一場身世之旅,「地圖上的藍眼睛」是探索中國絲路路線,「迭里溫‧孤山」則更聚焦在把疆土擴張到歐洲大陸的成吉思汗身世,她們所憑藉的索引是「蒙古秘史」,就是一本年少時期的讀物牽引這兩個女生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蒙古旅程,1998初探、2004專程走訪成吉思汗故鄉、2006又去了一趟,每一次前往都有老朋友達娜,當然也認識了新的朋友。「迭里溫‧孤山」打動我的除了是杜蘊慈對於成吉思汗身世詳細的考據與研究外,還有他置身在那個場景中和過往歷史風雲的對話與沈思,那是屬於「玩真的」的旅人的特質,抽絲剝繭的親近一個縈繞在心的真相,用最虔敬的方式。當我在旅行裡的感情越來越縹緲虛無時,看到這兩人用真感情面對一地的人、事、物時,某種心裡的「熱」,被喚醒。
我爬上樓梯,很快的就認出她們兩個人。她們比我想像中白淨(我一直幻想她們應該被蒙古豔陽曬得古銅,不過算算時間也該白回來了),沒有什麼陌生人見面的緊張感,很快的大夥就大口吃肉、大聲聊天起來,配著一杯又一杯我已經四年沒喝的蒙古奶茶。我們聊著心儀的蒙古、聊著他們在南投開的美語補習班、聊著把蒙古做得很台式的台灣蒙古八天五夜荒謬旅行團、聊著把旅行當作商品操作的旅遊達人、聊著對於環遊世界的認識、聊著對於未來旅行的規劃、聊著結伴一起重遊烏茲別克。她們下一次的行旅想去中國和阿富汗邊界,追溯從帕米爾高原下來的絲路旅程,「慢慢的完成絲路之旅是每一趟旅程的任務」杜蘊慈說。
吃飽喝足,直到店要打烊,才起身準備離開。當然,不忘拍照留念。我其實很少跟人拍照留念的。當晚,有一種語彙突然被打開,注入在我的血液裡。
網友見面,真的很奇妙,我不禁相信起緣分了!
(其實當「迭里溫‧孤山」在一月出版時,我就很想採訪杜蘊慈和黃惠玲,只是當時忙著做過年的版、再加上義大利的採訪就一直擺著。沒想到,我們竟然是靠Internet相遇,以網友的方式見面,我不用帶著記者的面具,可以以崇拜的眼光,看著這兩個曾經在我蒙古行旅給予我最大幫助的人。)
四年多前,正當我打算去蒙古國旅行時,「地圖上的藍眼睛」出版了,我有如吃下一粒定心丸,覺得自己的旅程並不孤單、無助,因為這兩個女生已經幫我探好路,而且也幫我做了許多功課,動人的文采加上豐富的典故、資訊,讓我在準備蒙古行時,感到格外紮實與安心。前年,我去烏茲別克,又把「地圖上的藍眼睛」拿下來讀,在布哈拉的茶亭吃著大餅、喝著茶、輕鬆歇息時,隱約感受到這兩名女子曾經在此體驗到的輕鬆與暢快。一路上我捧著「前進韃靼」,一邊想著這兩個女子在1998年如何完成一趟五個月的絲路之旅。
從2002年的一個單純蒙古旅行者,到今天自己變成一個旅遊記者,去得地方瞬間暴增,可是我對每個地方的感情越來越薄弱,有限的時間、倉促的行程往往讓自己變成一尊冷血的怪物,到一個地方就想著離開的時間,包包裡放著的可能是尚未完成的稿子,夜晚開著電腦存圖檔與寫筆記的時間,佔據了我和當地人對話相處機會。採訪講究效率,然而效率往往把自己變成一台移動的發稿機,在義大利、在利比亞、在印尼,我的作息可能都沒有什麼不同,我的生活方式似乎不會跟著所在區域的不同而轉變。更要命的是,萬一參加超台媒體團,就宛如把自己活成一個孤島,天天都看得到海,但餐餐都是七菜一湯中式料理,嘗不到在地海味;超台媒體團所處的情境是全然的中文與閩南語,有一回我竟有幻覺:普吉島是不是說中文也通……
我究竟是越走看得越真實,還是越走越活得更虛幻。我的一趟一趟出境入境可能都是一次又一次旅遊商品所包裝出的幻覺。
今年的超長年假,我腦袋空空的在家裡躺了一個星期,就在快收假的時候,收到惠玲的來信,她說她整個新年都在看我的部落格,提到其中我寫得幾篇和蒙古有關的文章,頓時間,旅人間共同的心跳就被串起。她知道我喜歡吃麵包(我都不記得自己有寫過愛吃麵包這件事),就提到她都在南投自己做麵包,而且還把麵包食譜詳細的寫在個人新聞台上。我點進她的網頁,不禁笑開了,她在家烘焙著一個又一個旅途中曾經吃過的麵包,蒙古的、烏茲別克的、法國的……,有如透過做麵包溫習一個地方的氣味。
我們很快的就約了時間見面,當然包括文采動人的杜蘊慈。就在星期六她們北上的時候,吃了一頓痛快的蒙古火鍋。
在約好見面與相遇的這一個禮拜,我到印尼出差,帶著她們的新書「迭里溫‧孤山」,在擁擠不會前進的雅加達車陣裡讀著、在峇里島的villa裡讀著、在冗長的候機時間讀著,我的蒙古豪情回來了,跟著杜蘊慈的筆觸我到了當時我沒走訪的東邊肯特山下、額嫩河旁的成吉思汗故鄉。她們兩個女生都不是蒙古族的血統,但是她們的蒙古之旅有如一場身世之旅,「地圖上的藍眼睛」是探索中國絲路路線,「迭里溫‧孤山」則更聚焦在把疆土擴張到歐洲大陸的成吉思汗身世,她們所憑藉的索引是「蒙古秘史」,就是一本年少時期的讀物牽引這兩個女生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蒙古旅程,1998初探、2004專程走訪成吉思汗故鄉、2006又去了一趟,每一次前往都有老朋友達娜,當然也認識了新的朋友。「迭里溫‧孤山」打動我的除了是杜蘊慈對於成吉思汗身世詳細的考據與研究外,還有他置身在那個場景中和過往歷史風雲的對話與沈思,那是屬於「玩真的」的旅人的特質,抽絲剝繭的親近一個縈繞在心的真相,用最虔敬的方式。當我在旅行裡的感情越來越縹緲虛無時,看到這兩人用真感情面對一地的人、事、物時,某種心裡的「熱」,被喚醒。
我爬上樓梯,很快的就認出她們兩個人。她們比我想像中白淨(我一直幻想她們應該被蒙古豔陽曬得古銅,不過算算時間也該白回來了),沒有什麼陌生人見面的緊張感,很快的大夥就大口吃肉、大聲聊天起來,配著一杯又一杯我已經四年沒喝的蒙古奶茶。我們聊著心儀的蒙古、聊著他們在南投開的美語補習班、聊著把蒙古做得很台式的台灣蒙古八天五夜荒謬旅行團、聊著把旅行當作商品操作的旅遊達人、聊著對於環遊世界的認識、聊著對於未來旅行的規劃、聊著結伴一起重遊烏茲別克。她們下一次的行旅想去中國和阿富汗邊界,追溯從帕米爾高原下來的絲路旅程,「慢慢的完成絲路之旅是每一趟旅程的任務」杜蘊慈說。
吃飽喝足,直到店要打烊,才起身準備離開。當然,不忘拍照留念。我其實很少跟人拍照留念的。當晚,有一種語彙突然被打開,注入在我的血液裡。
網友見面,真的很奇妙,我不禁相信起緣分了!
(其實當「迭里溫‧孤山」在一月出版時,我就很想採訪杜蘊慈和黃惠玲,只是當時忙著做過年的版、再加上義大利的採訪就一直擺著。沒想到,我們竟然是靠Internet相遇,以網友的方式見面,我不用帶著記者的面具,可以以崇拜的眼光,看著這兩個曾經在我蒙古行旅給予我最大幫助的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