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金鋒嘉蘭自救 走出悲情找回部落的力量
入秋的台東縣金峰鄉已結滿紅豔的洛神花,豐收的氣息瀰漫在部落間。「八八風災至今五年了,我們慢慢完成家園重建、開始發展產業,希望能恢復嘉蘭村以往青山綠水好風光的樣貌。」嘉蘭災難自救暨文化經濟產業促進會理事長蔣爭光說。
金峰鄉是以排灣族為主的聚落,近年被稱為洛神花的故鄉,位於台東縣西南方,北臨卑南鄉,東鄰太麻里鄉,西邊接壤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來義鄉,南方則和達仁鄉相鄰。原本靜謐的聚落,因為莫拉克風災而讓金峰風雲變色,尤其鄉公所所在的嘉蘭村遭受重創,房屋全毀的有60戶、半毀的有6戶。理事長蔣爭光在《中國時報》和正聲廣播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回想起風災那天仍心有餘悸,他說:「我的房子被掏空,沒看過那麼大的水,以前太麻里溪是我們玩水抓蝦的地方,現在則成了混濁的惡水。」
排灣族的新故鄉 嘉蘭村
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在節目中分享對嘉蘭村的印象來自於胡德夫的歌聲「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牛背上的小孩」、「最遙遠的距離」,歌曲中對土地的深情帶動人對嘉蘭的想像。蔣爭光說:「其實嘉蘭是排灣族的新故鄉,我們是從知本溪南岸移民過來的支派,在這個被老人家喚為霧的故鄉的地方建立新家園。」
嘉蘭的部落移民史可追溯到昭和27年的日本理番政策,當時把世代居於大武山、知本溪中上游的排灣族移至現在河口一帶,以方便管理。國民政府來台後,也進行另一波理番,民國50至58年間將部分魯凱族遷至目前嘉蘭村所在的位置,蔣爭光說:「我們是新的聚落,在嘉蘭村建立家園,也是台東少見排灣族部落裡有魯凱族一起生活的地方。」
八八風災重創 嘉蘭自救啟動
在太麻里溪畔的嘉蘭部落栽植小米、紅藜、花生、樹豆、芋頭等農作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是老一輩的長輩都知道這個新故鄉其實以前是水流過的區域,蔣爭光說:「老人家一直說凡水走過的地方,它會再來走過,八八風災的洪水就應證了這句話。」
風災當天由於部落緊急應變,嘉蘭村沒有人傷亡,但是家園已殘破,風災後第三天就成立自救會,整合資源一起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遷村的議題也讓部落陷入討論,蔣爭光表示:「年輕人多半認為遷村沒什麼不好,但老人家多半希望能留在部落,族人對土地的感情很深厚。」最後以「離災不離村」為最大共識,於是在地重建,讓文化、土地、人情的血脈不至於斷裂。
嘉蘭自救 申請國賠監督政府
莫拉克固然是天災,但是災後蔣爭光和部落的夥伴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赫然發現部落旁的原始林因為林務局的造林計畫而砍伐原本的林相,變成單一且小株的森林,部落居民不得不懷疑起嘉蘭淹大水是否跟林地破壞而造成土壤含水不佳有關。而從2005 年海棠颱風時嘉蘭部落遭逢水患,到莫拉克風災對嘉蘭重重一擊,這四年間,政府在治水上毫無作為,蔣爭光說:「伐林與治水無方讓我們的家園對於風災沒有抵抗能力,我們申請國賠是希望政府能為這些不良建設負責。」嘉蘭自救索賠的對象包括:台東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林務局、原民會等。
蔣爭光不諱言在國賠案審理的過程中,有人不解的說:「你們已經收到了那麼多善款和幫助,為何還要國家賠償?」但嘉蘭自救的初衷是希望政府透過人民、部落的國賠壓力而能記取教訓。蔣爭光說:「申請國賠是我們的權益,我們告訴族人要監督政府,未來要注重施工的安全,千萬不能便宜行事。」
電台訪問的最後,蔣爭光唱起傳唱三十多年的歌謠「嘉蘭情歌」:白雲蒼蒼走進了嘉蘭的小村莊,青山綠水好風光……,他有感而發的說:「嘉蘭自救的願望真的很簡單,就是恢復歌詞中所唱的青山綠水好風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