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7, 2005

旅遊記者的招牌攝影雜感

 每每打開採訪的圖檔,都會調侃自己是「招牌攝影師」,博物館的招牌、餐廳的招牌、旅館的招牌、檳榔攤的招牌、遊樂園的招牌、各式慶祝活動的看板招牌……,典型的到此一遊照,只是圖片裡絕對不會有我。

 這就是一個旅遊記者的宿命,怕忘記進了哪家餐廳,拍下招牌回去就會記得;怕忘了進了哪間清真寺,拍下招牌回家再查查;怕忘了參觀了哪間旅館,拍下招牌回辦公室慢慢對。於是,圖檔裡,一堆招牌,每次在整理照片就陷入招牌危機:咦!這個招牌應該是這家店吧!糟糕,忘了問老闆這個阿拉伯文的意思!再加上,現在的旅遊報導越來越像情報誌,拍招牌、拍店面,都成了必須的元素,儘管有時候,自己都受不了這一類的到此一遊照!

 到此一遊照,對旅遊記者來說,非常重要,雖然這樣的照片裡,絕對不會有自己。像去溫泉旅館採訪,就要特別找女孩下去泡溫泉,拍一張感覺很享受的泡湯照(其實MODEL在池子裡早已泡到快窒息);去果園採訪,一定得帶一張採果照回來,而且還要美少女採果才行(雖然大部分的美少女不會採果),才能提升閱讀率;桐花季的時候,為了搶先報導花的消息,儘管花還沒盛開,仍要狂拍特寫,好讓人覺得花很多;夏天到了,離島的報導一定要登場,而且還要有清涼美女或帥哥走在沙灘上漫步的畫面,若有情侶拾貝殼,更好;到MOTEL採訪,不拍一點帶情色效果的照片似乎對不起讀者,只好看著尷尬的現場工作人員僵硬的擺著調情的姿勢……。因為大家對特定主題,都有特定的想像,在重視視覺的年代,沒有帶回符合大眾想像的旅遊景點照,就算是一個失敗的採訪。

 有時候覺得很可悲,為了營造符合對旅遊版想像的情境照,我竟忘了多問水蜜桃達人栽植水嫩水蜜桃的秘訣、忘了體貼的去問民宿主人返鄉奮鬥史的細節、忘了深刻的觀察今年的桐花和去年桐花的不同、忘了大口吸進綠島海岸濃濃的海風味……,只因為採訪時間有限,在「有圖為證」的最高指導原則下,匆匆的按下快門、走人。忘了以ㄧ個旅行者,甚至是以ㄧ個簡單的人,去感受ㄧ個地方特有的風味。那樣的風味,常常不是到此一遊照或情境照可以傳遞的。

 有圖為證,到底證明了什麼?只是證明了記者有到現場、有看到該看到的景象、有拍回來。心,有沒有在現場,不重要。

 這就是旅遊記者和ㄧ個旅行的人最大的分野吧!

 旅遊記者有因應時節、活動的各式各樣的採訪,看花、看景、看活動,然後趕快發稿子,告訴讀者:花開了、活動登場了……。而唯一沒有感受到花的浪漫、活動人氣的族群,常常是旅遊記者。因為,這些都是工作,只要是工作,誰都想趕快完工,旁觀者的角度常常讓自己對於慶典冷漠、活動冷漠,然後習以為常的想:喔!桐花開了、螢火蟲來了、夏天快到了,該準備夏天的題目了。

 幾千張的圖檔在眼前跑,但是,少有幾張有感情,因為我常常是在無感的狀態下賞花看月,擔心旅館沒有網路無法傳稿、擔心明天的行程天氣不好。即使走了許多地方,但是並沒有留下深刻的痕跡,雖然圖片我都有。

 當然,做ㄧ個旅遊記者的基本要求,就是得告訴讀者現在哪裡好玩、好吃、怎麼去、多少錢……,但是你我都清楚,旅行是非常個人的,好不好吃、好不好玩很個人,每每想到此,我就會不曉得怎麼去寫情報、怎麼大辣辣的規定這裡停半小時、那裡停兩個鐘頭,畢竟,旅行的人都不同啊!

 有一天我無奈的問前輩,「我們好像都被圖片綁著走!為了得到ㄧ個畫面,反而忽略了許多更值得關心的採訪細節!而文字的魅力,也漸漸沒人重視了。」我異想天開的說:「可不可能有時候,我們的版面,沒有任何一張圖!」他說:「那不就變成人間副刊,而且現在人間副刊有照片,還彩色的哩!」

 圖片真的會讓人對於ㄧ個地點產生神往、是旅遊報導或旅遊寫作的必須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我很清楚圖片絕對能為報導加分。然而我現在腦裡浮現最深刻的影像,卻是舒國治在「理想的下午」那本書裡,描寫的晃蕩場景,沒有圖片,卻令人神往。當然,他是旅行者,而非旅遊記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