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3, 2005

從美國天空到蒙古天空

從冰河國家公園往拉車到Great Fall、Billings,八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是比寬廣還寬廣的天空,視線無限延伸、隨著草原一直到遠方,無法聚焦,終於明白為何美國蒙大拿州有Big Sky Country之稱,同行的伙伴一直驚呼:這天空也真的是太大了吧!面對這遼闊的景致,我卻一直分心、一直想起幾年前的蒙古旅行,在時速一百多公里的美國公路上,蒙古草原的景致越來越清晰、氣味越來越濃郁,望著美國的天空,想起蒙古國的天空。

(我時常在旅行中離題,每每在這次旅行想起上一回的旅行,彷彿這一次的遠行是為了沈澱上一回的行旅記憶。)

 相對於蒙大拿州平坦而筆直的公路,蒙古國的路簡直是爛到可以,應該說是沒有路,一路坐著吉普車橫掃蒙古大地,彷彿在行舟,坑坑疤疤的路(不該說路,路都是車輪在草原裡畫出來的)讓人用全身的力量去感受這個國家的氣力,許多瞬間,都誤認為自己在坐船,果真是道道地地的草原如海,這片融合深綠淺綠墨綠黃綠的海載浮著旅人要一窺大天空、大藍天的夢想。

 「這是ㄧ個一年超過260個晴天的地方,有藍天之城之稱」20世紀末,我因為Lonely Planet的一本關於蒙古旅遊書的書頁上,看到這句話,讓我決定一定要到外蒙一趟。現在想來,旅行夢想的出發點,真的很小,常常是為了ㄧ個感覺、ㄧ個畫面,而決定要置身在ㄧ個決然陌生的國度。然而這小小的出發點,卻可以爆發出無限的勇氣,讓人努力的蒐集資料、和陌生國度的人email往返詢問訊息、到乏人問津的蒙藏文化協會試圖找一張蒙古國的旅遊地圖……,所有事前的瑣碎工作只為了拼貼出讓人心安的藍天之城圖像,想更接近傳說中的大天空。

 蒙古的天空真的很大。日本導演椎名誠就曾描述:躺在草原上,胳臂往左伸,沿著手臂視線可以一直到地平線,往右邊一伸,又是另ㄧ個180度。真的很平很平,一開始見到這般平到極點的景致,一直猛按快門,希望努力記住草原和天空交接的筆直線條、記住雲在草原上遊走的影子、記住這大到不行的藍天,然而無論鏡頭有多廣,都裝不下這天空、草原、礫漠。後來就放棄拍照了,讓自己融入在這天地裡,在融入的時候,才發現天地的遼闊。尤其是每到傍晚,懶懶的癱在蒙古包的小門前,看著風吹著草原,有時輕柔、有時猛烈,一波一波的,有如海浪,天空和草原的空間感就隨著草波不斷往遠方延伸。

 坐在舒服的蒙大拿州小巴士裡,同行的人問我:蒙古草原和蒙大拿草原有什麼不同?我想,應該是生猛的力量吧!在蒙古草原行車,車輪一過,會有大批的炸猛跳起來,有時候蝗蟲也會猛撞車頭的引擎,鎮日是「活跳跳」的景象。相對起來,蒙大拿的草原就安逸多了。再說,美國到底是公路的世界,筆直的公路劃過草原,人自然而然的在公路上行走、在水泥領域生活。但是,蒙古可是柏油路極少的世界,是活生生的「馬」路,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場域,他們騎著馬在草原急馳牧羊牧牛、騎著馬進城辦事,當吉普車深入草原時,看到的是蒙古人和大地相依為命的景致,這份對草原的依賴,自然讓這片即使在夏日極度枯乾的草,仍有堅韌的生命力。「那是一片活生生的草原」我這樣回答同行的伙伴。

 車子繼續在美國平坦到極點的公路上急馳,我很想跳下車,走進草原、躺在草地上,呼吸屬於北美這片草原的味道,睜眼好好看這片大天空,讓蒙大拿的天空將我完全覆蓋。然而,跟著雲的軌跡,思緒又掉進蒙古。

很難用好玩不好玩形容蒙古,但是,他卻是不時讓我想念、想再去的國度。

Tuesday, May 17, 2005

旅遊記者的招牌攝影雜感

 每每打開採訪的圖檔,都會調侃自己是「招牌攝影師」,博物館的招牌、餐廳的招牌、旅館的招牌、檳榔攤的招牌、遊樂園的招牌、各式慶祝活動的看板招牌……,典型的到此一遊照,只是圖片裡絕對不會有我。

 這就是一個旅遊記者的宿命,怕忘記進了哪家餐廳,拍下招牌回去就會記得;怕忘了進了哪間清真寺,拍下招牌回家再查查;怕忘了參觀了哪間旅館,拍下招牌回辦公室慢慢對。於是,圖檔裡,一堆招牌,每次在整理照片就陷入招牌危機:咦!這個招牌應該是這家店吧!糟糕,忘了問老闆這個阿拉伯文的意思!再加上,現在的旅遊報導越來越像情報誌,拍招牌、拍店面,都成了必須的元素,儘管有時候,自己都受不了這一類的到此一遊照!

 到此一遊照,對旅遊記者來說,非常重要,雖然這樣的照片裡,絕對不會有自己。像去溫泉旅館採訪,就要特別找女孩下去泡溫泉,拍一張感覺很享受的泡湯照(其實MODEL在池子裡早已泡到快窒息);去果園採訪,一定得帶一張採果照回來,而且還要美少女採果才行(雖然大部分的美少女不會採果),才能提升閱讀率;桐花季的時候,為了搶先報導花的消息,儘管花還沒盛開,仍要狂拍特寫,好讓人覺得花很多;夏天到了,離島的報導一定要登場,而且還要有清涼美女或帥哥走在沙灘上漫步的畫面,若有情侶拾貝殼,更好;到MOTEL採訪,不拍一點帶情色效果的照片似乎對不起讀者,只好看著尷尬的現場工作人員僵硬的擺著調情的姿勢……。因為大家對特定主題,都有特定的想像,在重視視覺的年代,沒有帶回符合大眾想像的旅遊景點照,就算是一個失敗的採訪。

 有時候覺得很可悲,為了營造符合對旅遊版想像的情境照,我竟忘了多問水蜜桃達人栽植水嫩水蜜桃的秘訣、忘了體貼的去問民宿主人返鄉奮鬥史的細節、忘了深刻的觀察今年的桐花和去年桐花的不同、忘了大口吸進綠島海岸濃濃的海風味……,只因為採訪時間有限,在「有圖為證」的最高指導原則下,匆匆的按下快門、走人。忘了以ㄧ個旅行者,甚至是以ㄧ個簡單的人,去感受ㄧ個地方特有的風味。那樣的風味,常常不是到此一遊照或情境照可以傳遞的。

 有圖為證,到底證明了什麼?只是證明了記者有到現場、有看到該看到的景象、有拍回來。心,有沒有在現場,不重要。

 這就是旅遊記者和ㄧ個旅行的人最大的分野吧!

 旅遊記者有因應時節、活動的各式各樣的採訪,看花、看景、看活動,然後趕快發稿子,告訴讀者:花開了、活動登場了……。而唯一沒有感受到花的浪漫、活動人氣的族群,常常是旅遊記者。因為,這些都是工作,只要是工作,誰都想趕快完工,旁觀者的角度常常讓自己對於慶典冷漠、活動冷漠,然後習以為常的想:喔!桐花開了、螢火蟲來了、夏天快到了,該準備夏天的題目了。

 幾千張的圖檔在眼前跑,但是,少有幾張有感情,因為我常常是在無感的狀態下賞花看月,擔心旅館沒有網路無法傳稿、擔心明天的行程天氣不好。即使走了許多地方,但是並沒有留下深刻的痕跡,雖然圖片我都有。

 當然,做ㄧ個旅遊記者的基本要求,就是得告訴讀者現在哪裡好玩、好吃、怎麼去、多少錢……,但是你我都清楚,旅行是非常個人的,好不好吃、好不好玩很個人,每每想到此,我就會不曉得怎麼去寫情報、怎麼大辣辣的規定這裡停半小時、那裡停兩個鐘頭,畢竟,旅行的人都不同啊!

 有一天我無奈的問前輩,「我們好像都被圖片綁著走!為了得到ㄧ個畫面,反而忽略了許多更值得關心的採訪細節!而文字的魅力,也漸漸沒人重視了。」我異想天開的說:「可不可能有時候,我們的版面,沒有任何一張圖!」他說:「那不就變成人間副刊,而且現在人間副刊有照片,還彩色的哩!」

 圖片真的會讓人對於ㄧ個地點產生神往、是旅遊報導或旅遊寫作的必須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我很清楚圖片絕對能為報導加分。然而我現在腦裡浮現最深刻的影像,卻是舒國治在「理想的下午」那本書裡,描寫的晃蕩場景,沒有圖片,卻令人神往。當然,他是旅行者,而非旅遊記者。

Friday, May 06, 2005

24小時拿到美簽

 相不相信,我在24小時內拿到美簽!如此的高效率,應該可以粉碎辦美簽魔咒,為專營美加線旅遊的旅行社打下一針強心劑。不過,這24小時是指從排隊到面談到取得簽證的時間,沒有加入「辦」美簽的冗長手續,這個「辦」的動作,真的會搞的人仰馬翻,每ㄧ個細節都會再增添一點對美國的敵意,即使現在剛收到快遞寄來的護照,也無:終於、欣喜若狂、鬆一口氣等令人放鬆的情緒。

 由於月底要到蒙大拿州採訪,加上近幾次出差都被認為老去「鳥不生蛋」的第三世界(唉!其實第三世界的鳥才會生蛋啊!),老闆要求我要關照一下美加紐澳日等先進區域,再加上一直有要去南美旅行的打算……,只好硬著頭皮去辦讓許多人搖頭的美簽。

 我先到AIT的網頁上研究最新的簽證訊息(911後的辦美簽的程序可出教戰手冊),發現可以線上辦理,就興沖沖的開始在網路上填表格,邊填邊讚美網路真是造福旅人,同時還質疑前輩:辦美簽怎麼會困難。正開心填完最後一格時,畫面要求我要將表格列印出來,才能取得電話預約面談時間的密碼。由於我的筆記型電腦無法和印表機相連,所以就打算先將資料儲存起來,搞定印表機後再處理。怎知,網頁的資料無法儲存,只好放棄剛剛填的資料,等找到適合的電腦與印表機再處理。

 再試一次。這回我找到了一台桌上型電腦與印表機,然後火速的填表格、按下列印鍵,心想:這回總該成功了吧!美國依然對我有敵意,網路跳出訊息說我的電腦的看圖軟體不支援他們的表格,所以:無法列印。這意味著我又要重填表格,而且還要找一台有灌版本較新的看圖軟體的電腦。

 怎麼辦美簽可以搞到和修電腦一樣複雜?

 折騰了兩次,第三次,我找了平時在幫我修電腦的朋友坐鎮,然後跑到剛買新電腦、無論軟硬體都是近三個月內最新版本的朋友家去「搞」美簽,由於那朋友住得遠,只好舟車勞頓到人家家裡,只為了印出三張紙!當時的情緒真的是被AIT的網頁弄得很糟糕。最後,打電話預約兩個禮拜後的面談時間。

 面談單上寫著13:00。我以為下午一點整可以準時的看到面談官,怎知進美國在台協會又讓人耗費心神。當我看到門口排隊的隊伍,我就後悔交了3400元辦美簽。我很不喜歡排隊,再有名的店只要門口出現人龍,我都會閃過。(所以我也視去銀行與郵局為畏途,常常支票累積了一疊、快沒錢用時,才在找偏遠地區的無人銀行)

 但是,辦美簽的最後關頭,就是要排隊。先是排信義路上初夏陽光狂曬的人行道,然後進去排資料處理中心的條碼黏貼處、再排指紋鑑定、最後排面談。人龍、人龍,處處可見。儘管是平日的上班時間,AIT的簽證處還是有人龍!經過網路折磨、陽光曝曬、排隊的心力交瘁,我終於終於見到簽證官了,他簡單的問了幾個問題,笑的陽光燦爛!唉!為了見這陽光燦爛的ABC男孩,我可是歷經科技與人性的折磨……

最後,仍要排隊去寫快遞單,而且硬性規定要繳交160快遞費,我問工作人員:「我並不急,可不可以不要快遞,用普通掛號就可以?」她說:「不行,這是規定,就算你住在隔壁也要快遞!」挑戰到這一個關卡,我已經沒有力氣爭辯了,只能心裡一陣咒罵。

 不到24小時,我從快遞公司收到美簽了。同時也深化對美國一言難盡的情緒。

Monday, May 02, 2005

旅途中的電視機

 在台灣我很少看電視,但是一旦出國在外,旅館裡的電視機就成了旅途中的重要發聲機,尤其在舉目無親、所見全然陌生的國度,電視機常常可拉回存在的現實感。特別是獨自旅行的時候,電視機的聲音會讓忽然飄來的寂寥有一點落實。雖然大部分的時候,完全不曉得電視機在講啥,但是看圖說故事自然有一種自娛的趣味。

 許多朋友出國一抵達旅館,就立刻check電視機裡有沒有CNN、BCC等英語新聞台,然後就讓國際新聞與旅程同步,順便還可以瞄瞄台灣股市。以前我從來不看新聞台,這幾年會稍微瞄幾眼,這幾天看到的亞洲頭條就是連戰赴大陸,在塔什干的旅館看到中正機場萬頭鑽動綠旗飄揚的畫面,配上不時有雜訊的電視畫面,一時還以為是哪個遙遠國度。

 同樣政治事件的海外電視震撼是去年319槍擊案。我和朋友在曼谷狂吃狂喝享受曼谷便宜又大碗的飲食情境,坐計程車回旅館時,司機一聽我們是台灣人,立刻說一句:「你們總統被殺了!」怎麼聽都像玩笑話,回旅館,打開電視,BCC播的畫面是陳水扁身穿西裝走出醫院……。

 大多數的時候,在國外看電視我喜歡看當地的電視台,聽陌生語言上演的肥皂劇,在印度看俗麗到不行的歌舞連續劇;在敘利亞看臉部與肢體表情滿到溢出來的家庭倫理大悲劇;在希臘中部城鎮,吃著早餐、看著電視裡的東正教在做禮拜。

 最有趣味的是在國外看到用陌生的語言播放我所熟悉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幾年前在蒙古的首都烏蘭巴托的小旅館裡,正在用遙控器漫遊寥寥無幾的電視台,轉了兩輪都覺得無聊,就在轉第三輪時,發現:咦!電視裡的那個人好熟,不是木村拓哉嗎?那旁邊不是常盤貴子。再細看常盤貴子坐在輪椅上,驚覺電視在播「美麗人生」。操著蒙語的木村拓哉與常盤貴子讓我幾乎讓不出來,配音員豪邁的嗓音,讓畫面上的金童玉女有了新的個性。日劇特有的留白、停頓,在配音員毫無暫停的台詞裡,有了新的趣味,幾乎認不出是日劇呢!

 還有一次海外電視大驚奇是發生在新加坡的電視節目裡,看見劉文聰操著新加坡華語演「台灣霹靂火」,在華語的洗禮下,霹靂味全無,整齣戲像十幾年前的「花」系列。大家不妨在台灣看三立霹靂系列時用國語把台詞唸一遍,就是新加坡電視台播台灣閩南語劇的特殊效果。

 另一次畫面與語言的衝擊發生在昨夜的吉爾吉斯電視機裡。在搜尋節目時,發現好多黑白台,一直以為他們在播老電影,定神猛一看,電視裡頭的男人不是伊森霍克嗎?和他坐在巴黎公園長椅的女孩不正是茱莉蝶兒!排列組合一下:伊森霍克、茱莉蝶兒、巴黎、吉爾吉爾語……,天哪,電視正在撥我近期最喜歡的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只是黑白畫面加上中年男女的吉爾吉斯配音,讓我頓時以為他們是在二十年後再相逢。就這樣癱在床上,又跟他們遊了一次巴黎,只是這一回多了兩個吉爾吉斯有聲無影的男女。最後,看著茱莉蝶兒彈著吉他、用「英語」唱著她自己做的歌,瞬間的甜蜜感,遠遠超過在台北電影院的感受。不禁吶喊:感謝老天!甜美可人的茱莉蝶兒終於回來了!吉爾吉斯中年婦女的聲音總算可消失個兩分鐘!

 不同於台灣電視愛打字幕,在海外常常可看到影集、電影配上當地語言的情形,演員的聲音表情完全被消滅,雖然很不符合完美表演的要求,不過將就看看,也是旅途中的風景之一。

 不曉得木村拓哉看到自己說蒙文是怎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