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07

衣索比亞的風景


(昨天的咖啡記憶,衍生出今天想起來的衣索比亞風景。)

出發前,友人問:「你是要去賑災嗎?」、「要去減肥嗎?」、「是要去當義工嗎?」
回來後,親友問:「好不好玩?」、「漂不漂亮?」
我從衣索比亞回來,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好玩不好玩、漂亮不漂亮這樣的問句,到現在,我都沒辦法具體的定義這兩個禮拜在衣索比亞的心情。只有在瓦斯爐上,拿著在當地買的烘咖啡平底鍋,搖著Harar生豆時,能具體的說:「衣索比亞的咖啡真的好香,而且好好喝。」

沒想到衣索比亞讓我最印象深刻的竟然是咖啡。

兩個禮拜的時間,看到人生至今見到最貧窮的場景、感受到幾個無聊的午後、在機場苦等遲遲不來的飛機、翻著「我的名字叫做紅」殺著時間、後悔沒多帶幾本大部頭讀物(尤里西斯在那兒應該就可以讀得完吧!)、永遠搞不清楚下一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何時會離開、在南邊omo valley攪拌著煮得過熟已完全沒有味道的高麗菜、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要來……

當坐上JINKA的16人坐小飛機飛往Addis Ababa時,心中興奮莫名,終於離開被「困」住的情境。當在首都的義大利餐廳Castelli吃著有味道的義大利菜時,十幾天的旅程瞬間有如一場夢,很遙遠。到了曼谷,躺在按摩院裡,衣索比亞的一切,更如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只是整個行李箱的咖啡氣味,一直提醒自己,在四月裡發生發生的旅程。咖啡的香氣一路延伸到曼谷、台北。今天將生豆分裝、抽真空時,深刻的意識到:我從衣索比亞回來了。

這大概是我造訪過對於喝咖啡最講究的國度。婦女一天要煮三次咖啡、照著三餐煮,而且是現烘現磨現煮,她們總是坐在小椅子上用小小平底鍋靠著炭火烘著生豆(真的是炭火烘焙),她們不計較什麼一爆二爆,長年的經驗讓她們知道咖啡烘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才不管裡頭的豆子是否烘得均勻。豆子還在冒著煙,她們就用器皿將豆子擣碎成粉,然後將入冷水,在炭火上烹煮著。

咖啡的香氣竄出,我喝著用中國小茶杯裝呈的衣索比亞咖啡,直接感受這個國度的氣味。這個氣味,也是這趟旅程,我最喜愛且舒服的氣味。他讓我暫且忘記貧窮的味道,忘記被困在omo valley的無奈、忘記許多片刻按不快門的無助。

「衣索比亞的風景美嗎?」朋友問。我很難立刻回答,猶豫並不是他沒什麼好看,而是「美」似乎不是定義這個國家風景的方式。我還是回答:「衣索比亞的咖啡好好喝!」

我思索著「風景」這件事。除了咖啡灌進我的血脈,這幾天讓我想到這個國度的第一個影像是某個星期天早上,在北方聖城Lalibela民眾在石洞教堂做禮拜的場景。Lalibela是衣索比亞非常貧窮的一個城鎮,但是中世紀用巨大岩石刻出來的教堂吸引了許多旅人來此觀光,當中有一區是以一個大岩石刻出11座教堂,宗教的力量表露在岩石上一刀一斧的痕跡。星期六去參觀這些岩石教堂群時,只對於教堂本身的鬼斧神工感到震撼,頭仰望著教堂頂端的浮雕、繪畫,腳則一直在躲厚厚地毯上的跳蚤。星期天,又去看另一區的岩石教堂,本來以為是看另一區建築奇觀,沒想到卻經歷這一趟最震撼的「風景」。

星期天,正好是主日禮拜。前一天,我在教堂外圍村莊看到貧窮瘦弱的人們,在星期天都披上乾淨的白袍,安靜的聽著牧師講道;前一天,我遇見鼻涕上總黏著蒼蠅的小朋友,在星期天他們乾乾淨淨的在媽媽身旁一起唸著經文;前一天,擁著觀光客討筆討錢的人們,在星期天專心的翻著聖經;前一天,我覺得毫無希望可以期待的村民,在星期天以最虔誠的心情與上帝對話著。巨大的岩石教堂,在星期天的經文頌讚聲中,變得無比的尊嚴、神聖,在這樣氣氛裡的子民,是被用心保護的、是被上帝緊緊擁抱的。或許在最絕望的地方,總會有最堅定的信仰,在聖城Lalibela我感受到的宗教力道與氛圍,遠勝過耶路撒冷。信仰成了可以維繫lalibela人們繼續生存的力量。原始的頌讚聲響、潛心禱告的人們,眼前的景象活脫脫是聖經裡描述的場景,聖經理提到的「荒野禱告」、「呼喊神」等潛心與神對話的字眼,在Lalibela是真實的信仰情境。主日禮拜從天還沒亮的五點多就開始了,我到的時候是早上七點多,全村的人都聚在岩石教堂裡;離開時是早上九點多,禮拜仍在持續。當地人說,星期天就是要給神的。

Lalibela土地貧瘠、人們生活窮苦,若我們對衣索比亞的窮困有所想像,那Lalibela應該就是一般人想像的衣索比亞「窮樣子」。但,這個國家除了Lalibela還有很多很多「景點」、「景象」,還是有很多富庶的地方。這三年衣索比亞的經濟成長率皆破百分之八,這個國家這幾年大幅成長,只不過Lalibela和成長的經濟數據搭不上邊,那兒的人怎麼能想像在首都Addis Ababa的喜來登飯店有如皇宮般的情境呢!

但衣索比亞給我最大的感動卻是貧窮的Lalibela,不是發達的首都Addis Ababa,也不是南邊攝影團最愛的少數民族。在Lalibela我感受到人和天之間,真的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那種力量給人希望,讓人可以繼續相信世界可以是美好的。

關於衣索比亞的「風景」,五味雜陳,很難簡單的說好或不好。有時候懶得解釋太多、分析太多、或是不想再觸碰會全身感動發麻的心弦,於是回答:「衣索比亞的咖啡好好喝!」

Tuesday, April 24, 2007

難忘的衣索比亞炭火咖啡滋味

沒想到衣索比亞讓我最印象深刻的竟然是咖啡。

兩個禮拜的時間,看到人生至今見到最貧窮的場景、感受到幾個無聊的午後、在機場苦等遲遲不來的飛機、翻著「我的名字叫做紅」殺著時間,永遠搞不清楚下一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何時會離開、在omo valley攪拌著煮著過熟已完全沒有味道的高麗菜、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要來......

當坐上JINKA的小飛機飛往Addis Ababa時,心中興奮莫名,終於離開被「困」住的情境。當在義大利餐廳Castelli吃的義大利菜時,十幾天的旅程瞬間有如一場夢,很遙遠。到了曼谷,躺在按摩院裡,衣索比亞的一切,更如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只是整個行李箱的咖啡氣味,一直提醒自己,在四月裡發生發生的旅程。咖啡的香氣一路延伸到曼谷、台北。今天將生豆分裝、抽真空時,深刻的意識到:我從衣索比亞回來了。在瓦斯爐前烘著咖啡豆,搖啊搖的聽著豆子波波起舞,那個國度的印象因著咖啡的氣味又竄起。

這大概是我造訪過對於喝咖啡最講究的國度。婦女一天要煮三次咖啡、照著三餐煮,而且是現烘現磨現煮,她們總是坐在小椅子上用小小平底鍋靠著炭火烘著生豆(真的是炭火烘焙),她們不計較什麼一爆二爆,長年的經驗讓她們知道咖啡烘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才不管裡頭的豆子是否烘得均勻。豆子還在冒著煙,她們就用器皿將豆子擣碎成粉,然後將入冷水,在炭火上烹煮著。

咖啡的香氣竄出,我喝著用中國小茶杯裝呈的衣索比亞咖啡,直接感受這個國度的氣味。這個氣味,也是這趟旅程,我最喜愛且想念的氣味。他讓我暫且忘記貧窮的味道,忘記被困在omo valley的無奈、忘記許多片刻按不下快門的無助。

Sunday, April 08, 2007

清明時節烤糕點

雨紛紛的清明時節其實是不適合做糕點的,但經過這幾天沒日沒夜的趕稿子、日子過得有如嚼臘,很想讓空氣中有奶蛋香好與外頭陰沈的天氣對抗,於是我不顧大環境的不適合,硬是做了幾個禮拜前在南投美語補習班學的「法國南部國王餅」。

正興起做糕點的念頭時,美語補習班的糕點班主任「」老師來電,跟我聊了一下要去烏茲別克的計畫。順便提醒:「這種濕冷的天氣麵糰不好發酵,你要注意麵糰發酵的溫度,可以在廚房燒一鍋水,讓蒸氣慢慢冒出,以提高室內的溫度。」由於上回實驗的作品,問題出在酵母沒有作用,所以這回特別注意發酵問題。我把揉好的麵糰放飲水機上方,在飲水機和麵糰間,放了一個鍋子以免飲水機的熱氣直接觸碰麵糰而蒸熟,就這樣靠著微微的餘溫,麵糰竟變得胖胖的。

烘烤的時候,看著麵糰膨脹,心裡非常興奮。至少這回他有變大。接著空氣中縈繞的孔雀餅乾般的奶蛋香,這濃郁的味道其實就是烘烤糕點的最高潮。香濃的氣味可以撫平焦躁的情緒,連看著窗外的陰雨天氣都沒帶著怨氣。

大體來說,這回操作算是成功,只是有一團麵糰烤過頭,乾了點。下次再調整一下烘焙時間,應該可以做出「羊」老師請我吃的口感吧!

Tuesday, April 03, 2007

重返查令十字路84號


沒「稿」頭時,狂搜尋之前的片子,想整理個出主題來。無意間發現了二月去義大利在倫敦轉機的幾張照片。
我沒有好好遊歷過倫敦,十月那回匆匆走訪;二月完全是因為回台轉機要十個小時,與其在無聊的Gatwick機場發呆,不如殺出機場。當時錢財已經在義大利揮霍的差不多,寄個行李花了六英鎊後,剩下的錢只能讓我去不用門票的「大英博物館」。
我忘了倫敦交通費超貴,坐一趟Victoria Express要20多英磅,還好人在無聊且時間多時總喜歡到Information那兒亂問一通,一個老伯伯一聽我只待個半天,立刻賣給我一張Southerm 的Day Travelcard,一張10英磅,可從機場進市區,然後坐所有的地鐵。就這樣,我進城了。
逛了半天博物館,隨著馬路亂走,竟走到了劇院區、查令十字路84號,上回半夜來看沒看清這一帶,這回才清楚的知道現在開著一家「Med Kitchen」的餐廳。那一帶有好多家獨立的個性書店,每一家書店都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書。在義大利時,阿德里才跟我說,他覺得台北的書店好多,而且很有特色。可是在許多有趣的書店結束營業後,台北的書店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個性了。這回在倫敦,意外的找到了逛書店的樂趣,在繪本書店、藝術史書店、女性主義書店,打發了漫長的轉機時間。
在回程的火車上,竟興起了之後還要回倫敦的念頭。
在台北,和朋友又聊起了改編「查令十字路84號」的譯名匪夷所思電影「迷陣血影」,安東尼霍普斯金儼然成為我對於一家老書店經營者的具體投射。這兩天,逛書店,突然又想起查令十字路84號的場景,雖然那家書店不在了,但整個區域的書香仍瀰漫著。

Sunday, April 01, 2007

旅途中的烘焙教室

曾經有一陣子很著迷於陳妍希主持的「做點心過生活」,有時候沒看到還會把他錄起來,那幾年每到週末都和妹妹兩人在家裡做餅乾、蛋糕,爸爸媽媽以及星期一會碰到的人幾乎都是我們糕點實驗室的試吃部隊。除了台灣的烘焙書籍,當時Discovery一個義大利媽媽的甜點節目也是我每週必看的節目,邊看邊抄著螢光幕上飛快閃去的配方,然後跑遍台北買電視上寫得那些奇怪的香料。我想,我著迷的應該是烘烤糕點時整個房子裡縈繞的奶油與蛋香,尤其在秋冬時分,窩在家裡做糕點有撫慰人心的效果。

後來整理這幾年出遊的照片,發現我總會在一個地方拍他們的麵包店、蛋糕店,旅途中看到麵包店,我也會情不自禁的走進去,欣賞一下裡頭的麵包花園景致,然後盯著甜點櫃瞧,尋覓旅途中讓人心頭甜甜的滋味。很奇怪,麵包與甜點的畫面總是我旅途中記憶裡很深刻的一部份,我現在還記得五年前在烏蘭巴托的旅店,剛Check in 完,想要散步到火車站時,看到前面一個婦人捧著一大袋像臉一樣大的麵包,突然沒拿穩,一個麵包墜落下來,麵包紮紮實實的「砰」的一聲。我愣住了,那是我第一回聽到麵包墜地後後那麼結實的聲響。那個聲響對我來說是可口的,所以立刻去買了一個大麵包,就這樣一路吃著麵包遊蒙古。

月初與網友見面後,知道網友黃惠玲很會做麵包,忍不住殺去南投去觀摩一番。就在她們開的補習班三樓的一個小房間,就是她烘焙柏朗麵包、農夫麵包、烏茲別克囊的地方,那個房間很小,大概只能百下一張雙人床與一個一張書桌,但在那個空間,誕生出好多世界各地的菜餚、麵包與甜點。(我還以為做麵包要在開放式的廚房,像烹飪節目一樣!)讓我驚奇的是,她的麵包、甜點都出自於上豪牌烤箱,和我之前做蛋糕做到想開業時所用的烤箱竟一模一樣!抵達的時候,小小的房間桌面上已經擺了幾個農夫麵包,惠玲說:「我們明天去日月老茶場,就可以用這個麵包做三明治!」麵包飄著麥香,重量很沈,讓人很想抱著擁有他。正在沈醉麥香時,惠玲遞出一盒糕點,原來就是他網路上寫得「法國南部國王餅」,濃濃的蛋香配上新鮮的柳橙皮滋味,很爽口,讓人忍不住吃了好幾塊,她笑著說:「好吃但別吃太多,這一盒可是用六個蛋黃做成的。」

我在黃惠玲與杜蘊慈家裡看最多的書就是烘焙食譜,與各式各樣的麵包書。在停留的最後一晚,外頭下著雨、晚上十點多,惠玲決定教我做「法國南部國王餅」,這應該是我「與網友見面」的意外收穫。於是就在那個小房間,我和著麵、蛋、柳橙皮,邊聊著天、看著書,等著它「發」,再翻著一本「法國麵包基礎篇」(大境文化)等待第二次「發」,最後烘焙的時候就在烤箱旁讀著一本俄國的食譜,研究牛肝菌醬汁的作法,一邊觀察「國王餅」的動靜。烤完餅,已經半夜了,我把整塊餅放著,就回到房間倒頭去睡。第二天品嘗的時候,味道果然和「老師」做的有差,少了一點膨鬆感。惠玲說:「可能是昨天太潮濕,發粉沒有作用,下回可能要晴天的時候做!」(這個理論和我深信的晴天烘焙咖啡豆相同)

烘焙教室似乎一開就不可收拾,隔了幾天在大辣出版社的邀請下,在誠品Kitchen做了「奶油核桃餅乾」,這是失敗率很低的餅乾,也不用太多「專業的」工具,烤厚片吐司用的烤箱都可以烤。食譜如下:(當天忘了給食譜)

奶油135克(放室溫軟化,要軟到手輕輕按下去就有指紋)
低筋麵粉270客
糖粉135克
蛋1個(60克)
核桃90克(要切碎、烤過,烤到有香味冒出)

步驟:
奶油+糖粉打到乳黃偏白色
加入蛋,攪拌均勻
加入麵粉(麵粉要過篩,不要結塊),拌勻
加入核桃,拌勻

把麵團放在保鮮膜上,搓成一條直徑三公分的圓棍子。用保鮮膜包好,放冷凍庫冰2~3小時,直到麵團堅硬為止。

烤的時候把麵團切成一片約0.5公分,用180度烤15分鐘。(看個人烤箱的火力決定溫度和時間,這就需要經驗了)這個配方大概可做出46片餅乾。

就這樣,我在一個很陌生的場合,烤了一盤餅乾,旁邊還有簡銘甫煮著台北咖啡,還有熟悉的朋友在旁邊幫忙打發奶油、有人串著場子拿著好喝白酒來暖場。從南投到台北,這個禮拜在烤箱周遭的朋友,都是我在旅途中遇見的友人,在氣候怪異的春天,我們齊聚在廚房、相遇在烘焙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