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07

北京很大、北京很小

突然間,大家都出現在北京。

這是我這回去北京最大的感觸。熟的朋友、陌生的朋友、八卦聽來的朋友,在這個五月,都在北京。走在地鐵的地下道,看到「牡丹亭青春版」第一百場演出的海報,心想:哇!好快,一百場了。兩年前,才幫台北首演場去採訪台前幕後,幾個老師對「青春版」的批評還在耳際,沒想到現在已經100場了。我沒去看這個第一百場的演出,也沒有看台北的首演,我總是跟許培鴻的牡丹亭影像擦身而過。對地鐵海報行注視禮後兩天,我在北大附近一家新書店「第三極」又看到了「牡丹亭」,這不是戲劇的宣傳海報,而是許培鴻的攝影展。一幅幅的相片掛在書牆的後頭,老實說,是一個沒有什麼規劃、思考邏輯的攝影展。但看到這些照片,看到許培鴻這兩年跟著牡丹亭全球跑的影像紀錄,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的「這兩年」、想起兩年不見的北京變化。

上一次造訪北京,是兩年前。採訪的主題是北京的酒吧、休閒娛樂,有一個北京女孩李穎自告奮勇的帶著我認識這裡的年輕人玩意兒;後面幾天則冒出一個在北京開店的台灣女孩GIGI帶我逛著798。那回,總是受到陌生人的善意對待,充滿著奇遇。當時的北京還有一種「波西米亞」式的放逐感,總能在城市裡找到邊緣的樂趣,在主流裡還有一種讓人一定要正視的異議聲響。當時,是七月,北京像個悶鍋,又熱又悶得讓我無法在白天於陸上行走、呼吸。一入夜,鼻子瞬間就舒暢,腦子也醒來,四肢也充滿活力。那時候,還碰上貝克漢來北京踢了一場爛球,狂削一筆人民幣!出租車師傅講到皇家馬德里就氣,但比賽當天每一輛車都聽著實況廣播,工體周邊塞爆了,車子動彈不得。

我沒想到當時工體周邊的塞車景象竟成了兩年後北京市區交通的尋常畫面,上下班時間,在二環內,車子如牛步、甚至不動,再加上出租車師傅不太愛開冷氣,又悶又熱的氣候讓情緒暴躁不安。這回前往北京,採訪行程排得滿滿滿,完全無法自私的透一口氣,緊湊的行程加上塞車,讓人一直處在頭皮發麻的狀態。後來幾天,只要是下午五點到七點,我一定是坐地鐵,雖然要走比較多路、要跟許多人碰撞,但,至少有移動,我可以明確得感受到今日的行程有在「進行」,沒有被「堵」在無助中。

最匆忙的一次差旅,但也是碰到最多朋友的一次差旅。沒想到這兩年,有那麼多朋友跑來北京發展,尤其出版界更在這裡拓展華文出版的基地。東方廣場的辦公大樓裡,有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雜誌社,到友人的辦公室轉了一下,就跟在台北敦化南路的辦公大樓一樣,不會特別覺得自己在北京。就在電梯口,有人把我叫住,我一愣,眼前出現的竟然是有十年沒見到面的大學學妹Wish。北京有3000萬人,我們卻在這裡遇見,北京好小。

過去,我們總在第三者的言談中窺探彼此的動靜,這回竟在北京碰了面!在辣呼呼的水煮魚旁,我們交換了此刻的生活筆記,她在北京工作了一年,近期的座右銘是「不要生氣」,她說:「一開始真的很難理解這裡的做事方法、這個城市的莫名其妙,但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似乎就可以百毒不侵了!」北京讓她又愛又恨,但卻是可以伸展的舞台,她說:「在這裡考量的事情是全中國的、全世界的,格局很大,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東西很多,能有一點影響力。」

另一個覺得「北京好小」的是義大利朋友Adriano,他最近坐計程車,透過計程車司機的牽線,竟遇見他在義大利教書的學生。他說:「這個城市看起來很大,可是大家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活著、走著,我就一直窩在自己住的五道口小區,只要頻道和自己相近的人,幾乎都可以碰上!」北京很大,可是北京人多生活在自己的小區裡,不太會跨區去看其他的北京,因此一跨區就有走到另一個世界的衝擊,常會驚嘆:「怎麼又多個橋」、「怎麼又多棟樓!」

北京,真的很大,馬路超級大,儘管一直塞車,已經無法體會以前的「超快感」。過去,我一直以步行做為探索城市的主要方式,但在北京「散步」卻讓人身心俱疲(這兒的散步是指散長安街這種大路)。還記得第一次打開地圖,看到北京棋盤式正南正北的道路,興奮的以為這個城市很好走。怎知,它的一個block是別人的三倍大,從建國門走到王府井,三個block可以走上20分鐘。從前門「直直」走到天安門、故宮、景山公園、鐘鼓樓、得勝門,是一條讓人走到頭皮發麻兩腿發軟的「直線」。地圖上看起來很好走,可是實際上走起來卻是災難,尤其在炎炎夏日,完全沒有庇蔭處。這回五月前往,比夏天涼很多,可是北京吹著怪風、飄著沙塵,走一趟京城立刻灰頭土臉、頭髮亂如鋼絲。

北京走路的樂趣在鑽小巷、走胡同,或者,就是待在自己住的小區散步,一旦要橫越大馬路「遊街」,就不是件輕鬆的事。連在大馬路招計程車都很難,交通管制嚴格的長安街讓許多出租車師傅不敢載客。反倒在小巷弄裡,可以欄到「使命必達」、不會把客人丟在地鐵站或馬路另一端的善良師傅。

北京很大,但他迷人的地方都在於「小」。他的魅力在於蘊藏許多小小的樂趣、小小的脫軌、小小的離經叛道。只是奧運這波城市整頓風,夷平了許多小樂趣。北京是變整潔了、有條理了,但過去歇斯底里的Fun也少了很多。

奧運來了,北京火了

 此刻,中國最『火』的旅遊城市就是「北京」。2008年8月8日8點8分的奧運會距今雖還有400多天,但是整個北京城市昂然迎奧運的氣息吸引一波又一波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來此探索這個中國的帝王之城。我的工作性質屬於湊熱鬧,所以在這個節骨眼、頂著烈陽、呼吸著混著沙子的空氣,在北京待了一個多禮拜,短暫的看了眼奧運前最後一個夏天的北京。

充滿奧運口號的城市

下了飛機,走進首都機場,大大的標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懸掛在機場大廳,從通關的那一刻起,就走進北京拼奧運的氣氛裡,而這樣的氣氛多是以標語、口號充斥在大街小巷。主題句「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在八線道的馬路旁、狹窄的胡同巷弄裡都見得到。天安門廣場旁還有一個奧運倒數計時鐘,精準的計算離奧運還要幾天幾個小時幾分鐘幾秒鐘,全城都在倒數,等待那一刻的來臨。

為了那一刻,北京市這幾年積極的改頭換面,不斷的教育市民要做「文明人」,市政府還發起消滅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插隊等「不文明」的舉動。行走在帽兒胡同時,還看到社區自發性的張貼「奧運在我身邊」海報,白紙黑自告訴居民如何「文明」參加奧運。比方有一則海報的標題就是「看小球要安靜」,小球指的是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等,海報內容提醒市民「比賽中,觀眾要相對安靜,不能隨便走動,應將手機調至無聲狀態、不能用閃光燈拍照。」另一個海報標題則是「看足球忌京罵」,北京人很瘋足球,看球賽常常會激動的在場上叫囂,於是海報上黑紙白字寫著:「2008奧運會北京將成為世界的焦點,體育場館是展示北京的一個重要窗口,與首都的形象、聲譽連在一起……希望在賽場上掌聲、歌聲、加油聲取代刺耳的京罵。」

奧運還沒來 塞車塞滿城

前幾次去北京,對於市區動輒八線、十線道的馬路大為震驚,當時心想:「馬路那麼寬,這樣個城市怎麼可能會有塞車問題呢?」但奧運的副作用就是讓北京市在上下班時間成了大型停車場,兩年前我從后海「打車」到前門只要20分鐘,這回我在傍晚五點半「打車」,「師傅」(北京稱計程車司機為師傅)竟然開了一個多小時還開不到「前門」,塞車塞到師傅把我丟到「崇文門」地鐵站,要我做地鐵去「前門」。師傅說:「早上七點半到九點半,下午五點半到七點半千萬不要打車,盡量做地鐵可以省錢省時間!奧運還沒來,車子就已經堵到不能動了,奧運到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咧!」

在北京生活的朋友說:「在北京過日子最好用西班牙時間,觀光客最好早上九點半以後再出門,晚上八點以後吃飯,這樣才能避開北京龐大的車流!」當我站在橫跨長安街的天橋上,看到馬路上動彈不得的車流與混濁的空氣時,不禁懷疑起2008年8月8號來臨時,是不是想看奧運的人都得坐直昇機。但北京的朋友信心滿滿的說:「政府已經有因應之道,到時候車子會分單號雙號上路。車流可減少一半。」在離開北京時,還聽到另一個讓當地上班族振奮的小道消息:為了讓交通順暢,上班族可能會連放16天假……。我的北京上班族朋友們,開始做這個16天奧運假春秋大夢。

改頭換面迎奧運

從這個世紀初北京申奧成功後,這個城市就一直在進行改頭換面拉皮整容的大工程,外環道路一環一環的蓋,幾乎都要壓到天津了。市區重劃讓原本的京郊如中關村等地,都被畫成市中心,整個北京市現在有八大區塊,京郊全都翻身成亮眼新市鎮兩年前我著迷的胡同,這次走訪又拆了好幾個,只能在三聯書局後方的錢糧胡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老北京、京味兒等印象中的北京氣氛都不是此刻走訪北京一眼就可以認出來的,他們都被華麗的外表藏住了,需要旅人花更多的時間挖掘、走訪才看得見。

整型總有尷尬的復原期,現在的北京就是這個德性。此時的北京城是個大工地,旅行有如在監工,幾天沒走四環,那裡就多座天橋。幾天沒到三里屯,那裡就有個商場嶄新開張。工程的飛沙和光鮮亮麗的景致一起並陳,Westin、JW Marriot等國際連鎖五星級飯店相繼開幕,新光三越在四月底開了「新光天地」,熱錢不斷往這裡砸……,不管車子塞的多嚴重、不管眼前的城市景觀是鷹架覆蓋,在奧運前走訪北京一趟,自己有如置身在城市大變裝的歷史點上,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北京是多麼用盡力氣的要拼奧運,中國是多麼費盡心思的要傲視國際。這樣戲劇性的時機點,千載難逢。胡同裡碰到的一個老伯伯就說:「這是一齣好戲哪!」

Wednesday, May 23, 2007

因為有些東西總是寫不到

這兩天連續寫了五篇北京,照老闆的計畫必須在週五以前交出十篇北京,這真的是一件會寫到讓人想吐、腦子發暈、靈魂出竅的差,總是要把一個地方寫到自己都皺眉頭、無感覺、甚至厭惡,才算對一個地方盡了旅遊記者應盡的義務。

正要闔起電腦時,想到曾經有人問我:「平常稿子就要寫那麼多了,為什麼還要寫blog,你寫不煩嗎?」是很煩啊!可是當我如嘔吐狀連著寫五篇北京時,突然有一種空虛,因為寫了上萬字,我沒寫到自己想要的重點、寫不到給自己看的北京。寫報紙,是寫給絕大多數人看的內容,是寫給符合那個版性的內容,再怎麼想跳脫旅遊的報導,到底也還是在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到底還是要遵守一個屬於「大眾」媒體的規矩。

Blog可能就是另一個出口吧!在粉墨登場完下台後喘一口氣的空間。有些話畢竟是「台詞」,有些自己心裡想說的話,還是要找一個小角落吐口氣才行。

報紙上的北京,是我的北京。但還有更多的,一直盤旋在心裡,他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北京面貌,屬於自私的我的。

Sunday, May 06, 2007

再見聖母峰

去年的這個時候,腦子裡想的、嘴巴裡談的、心裡掛念的,都是聖母峰基地營(EBC)。在出發前的一個禮拜,還不敢確認自己究竟會不會去尼泊爾,國際新聞密集的播報尼泊爾政變的消息,讓一趟登山之旅有了許多變數。不確定的,還包括自己的體能。雖然為了這趟山旅,有去游幾趟泳,但以規律的運動、以及登山前的體能準備來看,我的體訓是不及格的。

但,山的召喚會讓人一步一步完成自己都不敢奢望的旅程,去年五月中,靠著一口氣、一口氣,慢慢的走完聖母峰基地營,下山在Lukla等飛機時,都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辦到了。

這趟旅程是我這一年常常想起的畫面,同行的朋友在回來後,仍約著希望來年再爬一次,打算從Gokyo的路線前往聖山。大家都知道很辛苦、很累,可是他的魅力,會讓人不斷興起再上山走走、再走進雪白群峰懷抱的場景。

此刻,我又再次見到聖母峰,透過閱讀。安新民的「勇闖天關---聖母峰基地營記行」(時報出版),把我去年的聖母峰基地營記憶又重新呼喚出來。透過他對雪巴人的描寫、一路上隊友的互動,我鮮明的想起去年五月七個人一起度過得山徑歲月。基地營健行很美,但一行人在四五千公尺高山上所建立的情感,也非常迷人,我讀到他的故事,也想起自己的故事,想起在Namche客棧裡好吃的雞排飯、想起一路跟著我們開得燦爛的高山杜鵑、想起每天強記著群山名字的歲月、想起每天都遙遙領先且爬起山來不疾不喘的女孩、想起總在下午休息客棧裡跟隨團醫生問診狂嗑各式藥物與保健食品的大叔們,還想起兩次攻頂Kala pattar的時光……,雖然第二次攻頂時天候不佳,在Kala Pattar沒看清楚聖母峰的模樣,可是站在至高點,被雲霧包圍時,整個人的內心是激動而沸騰的。

一趟EBC健行,記憶裡不會只有沿途的風景、壯麗的山景,有更多部分是和人有關的記憶。貼心的廚師、專業的嚮導、善良的山上子民,以及同行者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行徑。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同行者喘不過氣的表情。

當我坐在電腦前,山上的一切,都很遙遠。然而,翻著「勇闖天關」時,五千公尺的稀薄空氣,突然湧進我的房間,清涼的對抗外頭悶熱的氣候。

大家都有北京朋友

很匆忙的要被派去北京出差,在萬分焦慮的時候,MSN上一串北京掛的網友全部都顯示離線,原來漫長的五一長假讓她們一一去渡假了,才沒有那麼不幸,需要掛在網路上陪我聊天。所以這幾天,我急尋北京人,沒想到東問西問,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名北京友人,就這樣串起我到當地的採訪網絡,人生真的很奇妙。

我先是跟七年未謀面同學「球」聯絡上,她嫁到北京,今年又生了一個女兒。過去我們曾合作一齣戲「女人家」,那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唯一一齣舞台劇,後來,我們兩個女人,就踏上不同的命運。這幾年都是靠簡訊稍微聯絡,前幾次去北京也沒有特別去找她,但這一回,突然想起她,靠著多年前的email,我們聯絡上了。她就變成我到北京的地一頓晚餐的同桌飯友。

和「球」接上線後,我的急尋北京人行動變得很順,這兩天聯繫上銘甫的朋友「---雕刻時光」的老闆「庄仔」,敲定咖啡館採訪事宜。昨天在「雅途」劉大哥那,碰到在北京當台幹的Joyce和法藍,我的北京採訪圖像越來越清晰。昨夜,蘊慈和惠玲捎來了北京朋友的聯絡方式,採訪的素材變得很豐富。

現在只缺跟奧運有關的人。

一直以為五月會很閒散的,怎知一個北京,讓我這幾天轉得像陀螺,睡相也如陀螺轉來轉去。但朋友的「北京朋友們」讓今夜的我,終於可以安穩的入睡了。